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动态周刊-金沙1005

 
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动态周刊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5-01-07 | 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川渝已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1

想象一下,四川天府新区的某企业负责人打开电脑,进入成都科创生态岛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本地区域企业信息应有尽有,还可以查询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企业的详尽资料。如果对某家企业感兴趣,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对方,免去来回奔波的烦恼。20241225日上午,重庆日报记者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川渝主流媒体联合采访团在成都科创生态岛采访时,成都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负责人阎妍介绍,成都科创生态岛于202310月底试运营,并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联动,实现了科创资源共享。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力、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动力之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川渝两地要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协同建设创新基地和平台,成渝两地正相向而行——双方共同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协同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打破物理壁垒 这台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啥都会

不久前,一台名为“贡嘎一号”的人形机器人在位于成都科创生态岛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发,其重量仅25公斤,能独立完成思考、推理,能自主控制肢体,准确完成任务。

“在高校院所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教育养老、应急安全等方面,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未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贡嘎一号”的诞生地,成都科创生态岛是成都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承载地,投入运营一年多来已聚集超1000家注册企业、发布科技成果500余项。该岛立足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圈强链,致力于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孵化未来产业的前沿平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转化的核心引擎、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示范样板和“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支点。

“我们和明月湖在定位、目的上有很多是一致的。”阎妍介绍,双方曾进行过多次沟通交流,都认为应该打破物理壁垒,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为此,双方开展云端合作,打通了线上平台,通过app,川渝两地的企业、投资者就能了解到各自的科创资源,从而助力其成果转化。

去年11月,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方案(送审稿)》,该方案从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共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资源互联互通、赋能新兴产业发展4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举措,力争到2027年,成渝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两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增至18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8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200亿元。

目前,成渝地区已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1项,共享大型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实现应用,重大装备制造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国产大飞机的机头在这里制造,“华龙一号”等核电技术在这里研发,“翼龙”“双尾蝎”等工业无人机在这里形成完整产业链,北斗芯片等空天信息产业表现强劲。

 

四川广安:加快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

20241229日,广安市委召开六届十次全会,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省委、省政府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专项文件见行见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安新篇章。此次全会明确,把2025年作为广安改革增效年,注重六个突出深化改革,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近年来,广安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定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着力形成成渝地区中部崛起重要支撑,努力走出一条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开放合作之力势能凸显
2024920日,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广安作为唯一的重庆市外代表团参加,这是重庆市运动会首次邀请市外代表团参加,在川渝两省市历届省级运动会中,这种跨省参赛的情况尚属首次。
广安为何能跨省参加重庆市运动会?广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框架下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统筹推进范畴。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支持广安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让广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前沿、改革前沿地位更加凸显。
20249月,广安与法国蒙达尔纪市正式结为国际友城,双方将围绕文化、旅游、教育、生态环保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交流方式、丰富合作内容。
扩大开放、广交朋友是广安这座城市鲜明的标志。在全域开放行动推动下,广安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文化、旅游等往来。
2023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专项文件,将广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位提到新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广安探索实践、先行先试。
承关怀而奋进。广安市委以全会的形式专门部署贯彻落实举措,对标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示范、区域协调共兴、要素保障提升、全域开放拓展、产业优化升级五项行动,拓展三项任务
2024年以来,广安大力实施改革深化年行动,探索出一批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改革成果,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解决土地细碎化、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川渝通办质效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以改革之力增强发展之势。
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广安创新园区共建模式,把跨区域平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以五大合作平台拥抱开放合作。
携手重庆市渝北区共建川渝高竹新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牵手成都共建生物医药双飞地产业园,成为落实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生动实践;与广东深圳共建广安(深圳)产业园,深圳将广安纳入“20 8”产业集群对口协作地区,并作为首批5个省外重点合作区域之一;结缘浙江省湖州市共建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申建川港(广安)合作产业园,为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搭建起更大舞台。
以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产业园为例,省会城市与市州合作是区域协作共兴的双向奔赴,两地相互配套,达到“1 1>2”的效果。成都21户原料药企业飞入广安岳池生产基地,广安多数企业研发团队飞往成都入驻成都研发基地。双飞地建设为广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广安三大优势产业之一,产值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全域开放的广安在川渝区域经济版图的地位更加凸显,驱动力支撑力更加强劲。站在新的起点,广安正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广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勇毅前行。

 

2024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00亿元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00个共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0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2%,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从项目类型看,99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318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2%117个现代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 1561 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3%31个科技创新类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9%53个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和公共服务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17%。其中,渝昆高铁渝宜段开通运营,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等54个项目建成投用;达州西南职教园、中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等31个项目开工建设。
据了解,接下来两地将印发2025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名单,做实前期、力促开工、加快在建,确保2025年共建重点项目实现“开门红”。

 

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超20%

《成渝指数》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每年发布一次,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掌握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情况提供参考。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所副所长曾婷介绍,2024年,课题组在往年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指标体系,调整了分析内容。其中,为凸显川渝两地紧密合作成效,此次新增成渝地区创新合作协议数量”“成渝地区联合举办的科技学术交流会议数量”2项二级指标;为凸显川渝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效,新增创新型产业集群营业收入”1项二级指标。结果显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73.47,年均增速达20.16%。从一级指标来看,2023年产业联动指标增幅最大,较2020年增长110.86%,年均增速达28.23%;其次是成果共享指标,较2020年增长107.2%,年均增速达27.49%;第三是环境支撑指标,较2020年增长77.78%,年均增速达21.14%。相对而言,资源集聚、创新合作2个指标的年均增幅较小,分别较2020年增长18.74%52.78%,年均增速分别为5.89%15.17%。此外,《成渝指数》还从创新人才、科研合作、技术转移等维度,总结凝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的亮点成效。

 

共筑增长极 同聚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历程与启示

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川渝聚焦产业发展做强项,建基地、强链条、聚要素,加快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地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4个,联合打造合作示范园区3个。川渝共同实施100项重大合作事项,共建300个重大项目,培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锦屏深地实验室、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金凤实验室项目完工。准环对称仿星器、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创载体项目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118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已统一67项,办税时间缩短约60%。川渝协同立法项目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依法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总结推广。借助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548个港口,进出川大通道达48条。作为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统一品牌以来,累计开行量已突破3.6万列,线路增至50余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拉近了川渝与世界的距离。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川渝锚定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生活宜居水平大幅提高。两省市累计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超1000万亩,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类,25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川渝建立生态环境协作共管机制,重庆238个水站、四川331个水站实现水质数据共享,川渝累计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川渝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服务改革,川渝通办事项总数已达350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