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营收超过1.2万亿元
根据《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地图》,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领域,携手共绘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蓝图,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技术装备加速突破、集聚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底,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2759亿元。目前,重庆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风电、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有规上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2023年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4626亿元。四川作为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相关科研院所和规上企业多达3000多家,2023年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8133亿元。两地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农机装备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在轨道交通领域,四川布局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中车智慧轨道技术公司落户重庆,已形成集新造、检修、配件、运维、服务为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布局,两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1300亿。在航空航天领域,四川已布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与航空动力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重庆获批全国首批“国产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试点城市”,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在农机装备领域,四川聚焦农机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9%,重庆培育出全国山地丘陵农机装备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威马农机,微耕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目前成渝地区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近500亿元。《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地图》还为两地产业协同、企业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础支撑。根据该《地图》,成渝两地将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实施“2152”成渝装备集群发展工程,构建成德地区、重庆中心城区两大核心区和g93(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两核一带”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农用机械、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等五大装备,主抓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和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两大重点举措,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观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定位不断奋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成一山两翼、渝两江四岸,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速崛起、动能澎湃。8万亿元体量拼出经济发展新增速11月2日,重庆女孩侯雨岚成为今年从铁路成都车站出发的第1亿名旅客。“我常来成都出差,从成都东站到重庆沙坪坝站只需1个多小时。”侯雨岚笑着说。今年前10月,成都向重庆发送铁路旅客646.2万人次,日均超过2万人次。这是成渝两地密切往来的生动缩影。从成渝铁路到成遂渝铁路、成渝高铁,加上在建的成渝中线高铁,轨道直通的双城时空距离不断拉近。四川和重庆省际已建成铁路通道6条,通车高速公路16条。按照规划纲要总体要求,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相向而行,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印发100余个政策文件,注重政策共用、事项通办。前三季度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369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7%,超时序进度9.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5%。成渝地区拥有41个全工业品类,现代化全产业链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汽车、电子信息、动力电池等产业在全国地位突出。通用电气医疗中国副总裁、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说,企业已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起四个供应链集群,带动上下游上千家供应商。目前,18.5万平方公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人口已近亿。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81986.7亿元,在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用2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891.40亿元,同比增长5.6%,经济总量加速接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贵州、云南均提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提出建立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对接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地位日益明显,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三)从科博会看川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绵阳实践
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川渝合作正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今年6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整合运用成渝地区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携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在成渝地区高效联动。其中,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川渝两省市的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成渝“第三城”,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正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成为川渝科技创新版图中一块重要拼图。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无疑成为透视绵阳硬核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川渝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一个重要窗口。
此外,“成渝绵”作为川渝“创新金三角”,绵阳常态化举办系列活动,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超过300项,促成供需对接超过100项,推动西南科技大学与北碚区政府、绵阳工研院与西南大学产研院等达成区域创新合作签约18项。
今年9月,“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成渝绵中试资源供需对接会在绵阳成功举办,重庆市半导体封装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等中试资源成功入驻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持续激发区域科技创新的活力。
办好一场会、彰显一座城、带动“经济圈”。可以预见,焕新出发的科博会正厚积薄发,在更大范围凝聚创新力量、汇聚创新资源、深化创新合作、推动创新转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四)四川自贡:竞逐低空经济赛道,推动产业加速崛起
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正式交付;沃兰特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完成首批次试飞;城市低空物流暨智慧医疗“低空生命线”开通;全国首条大型多发无人机跨省物流场景试航;国产大型双发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在四川省自贡市,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新业态加快培育,新场景日趋多元。
面对低空经济这条万亿级新赛道,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区域,自贡在研发制造、低空空域、场景创新等环节中加强探索,2023年,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加速崛起。11月1日,2024自贡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自贡航空产业园开幕。大会吸引无人机及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运营维护等百余家企业,签约15个项目、签约金额超100亿元,将进一步推动自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无人机及通航产业,自贡坚持“链式发展”,构建多龙头、多层次产业生态。目前,自贡航空产业园已聚集中航无人机、腾盾科创、电科特飞、沃兰特等重点企业,入驻多所高校,初步形成无人机及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维修培训、航空服务保障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3年,自贡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
“一主两翼”巩固优势。自贡重点发展低空制造,以整机制造和关键配套为重中之重,补齐发动机、航电系统等链条短板;加快打造一批大型固定翼无人机、evtol等典型应用场景;同步发展服务保障,规划建设一批垂直起降点,尽快开通一批短途运输航线。
面向未来布局新赛道。自贡支持企业开展高端装备研制,构建成体系、多场景、全寿命产品谱系;积极争取纳入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加快推进企业研发和适航取证;适时开通无人机货运物流商业航线,探索推进商业化运行。
创新赋能提升发展质效。自贡围绕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打造低空空中交通管理体系中试平台;开发无人机行业垂直大模型,以人工智能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五)重庆璧山:努力成为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撑
11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璧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江志斌在会上表示,璧山将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成为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撑。璧山区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地处渝西地区,与重庆高新区仅一山之隔,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国家级称号。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1.8亿元、增长6.3%,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8.6亿元,年底有望实现“双千亿”的阶段性、标志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2亿元、增长3.9%,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49.4亿元,增长8.1%、居全市第3位。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承载地方面,璧山探索出“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数百项原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璧山不仅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要功能片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8个,聚集了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小巨人”企业;比亚迪“刀片电池”、德工精密六轴高压清洗机床等一批“黑科技”产品竞相涌现;以全市1.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4%的工业产值,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接下来,璧山将着重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先进材料、生命科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元宇宙、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六)内江高新区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迎来发展新机遇
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位于内江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内,以“政府引导高校参与企业共建”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科技特长和企业的金融优势,旨在解决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的难题,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该平台一期建设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共享实验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中试基地。截至目前,平台建设投入超3000万元,配套天使投资3000万元,产业投资基金3亿元。已建成内江市院士工作站,引进专家教授34名,储备中试科研项目10余个,成功落地3个,中试完成后预计形成相关产值超2500万元。
内江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内江高新区将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大力支持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发挥创新作用,全力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协作体系,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创新氛围营造、创新研发探索作出积极贡献。
2024-07-21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7-21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05-26
2022-05-18
2022-05-11
2022-05-06
2022-04-29
2022-04-22
2022-04-15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