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渝毗邻地区政协持续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川渝省市政协主动站位全局、积极融入大局,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形成了省级政协主导倡议、相关专委会对接落实、基层政协主动参与,形式灵活多样的合作新格局,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协商成果,有效提高了政协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履职贡献率。“创新完善川渝省市两地司法协作机制,有效统一两地法院的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标准。”“加强两地人才互派和一体培训培养”……近日,川渝政协联合调研组围绕“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域诉讼服务司法协作”赴四川省宜宾市、内江市实地调研。调研组表示,川渝毗邻地区政协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度协商上再加力,共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参加调研的宜宾、内江等市、县政协委员们的积极回应。据了解,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毗邻地区各市(区)、县政协组织交流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助力一批涉及地方发展的大事、要事得以快速落实,一批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化解。
近日,川渝两省市政协委员再次齐聚重庆市荣昌区,召开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协商会议。两省市政协委员共同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有效开展各类履职活动,努力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用实际行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二)万达开发布10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10月28日,万州区召开的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成果发布会获悉,2020年以来,万州、达州、开州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形成了10项具有创新性和辨识度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据介绍,这10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包括,共建共营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达州将由“借港通江达海”转变为“建港通江达海”;联合开辟多式联运通道,万达开区域内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增至 15 条;联合组建川渝首个省(市)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3 项合作成果获市(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协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三地约 50 户企业互链配套,共同打造六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合力建好首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16 家企业在上下游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入合作;创新实施特色通办事项,万达开政务服务特色通办事项累计办理 7012 件;打造全国首个突破省级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公务员公开遴选实践案例;创建川渝东北首个协作共建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两个事项均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形成 18 条经验做法》;创建全国首个区县探索省级界线精准落地工作机制。
四年来,万达开凝聚共识、弥合分歧、抢先作为,合力推动统筹发展,三地gdp总量占川渝东北地区比重由 2019 年的 30.4%增至 2023 年的 31.9%,支撑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的能力突显增强。他说,“三地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实现了多个‘首次’‘首例’,塑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三)融圈强链,达州布局22条重点产业链
近日,达州在江苏无锡举办轻纺服饰产业投资推介专场活动,集中签约14个项目,涵盖纺纱织布、印花印绣、设备生产等轻纺服饰产业细分领域,意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韧性和活力。
链式发展现代产业,是达州建设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工业振兴的路径。
在10月22日召开的达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上,达州提出,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资源禀赋、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赛道,聚焦“融圈强链”布局2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达州工业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工业振兴,达州的路径是“融圈强链”,即紧跟省委围绕重点产业构建跨区域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的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产业生态圈,打造一批根植达州的特色优势产业链,进而形成自己的产业生态圈,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具体而言,达州提出在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数字经济、轻纺服饰、低空经济及航空七大领域布局22条重点产业链,努力成为成渝地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能源化工领域打造天然气精细化工、硫磷化工、煤焦化工、盐卤化工及新型钾肥等4条产业链。
“成链成群引育企业是下一步重点工作之一。”达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肖启文以轻纺服饰产业举例,达州将把招引重点放在高端面料研发、面料印染及整理、辅料和配饰产生等环节,实现串珠成链、集链成群。
对外招引,达州提出动态编制“一图两表一策”,包括产业链全景图、“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表、产业链协作需求表、重点产业链扶持政策等,意在精准引进一批能突破产业链断点、难点、堵点的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关键技术;同时,对接国家建设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布局,争取一批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产业项目落地达州。
对内培育挖潜,达州支持本地传统企业围绕“链主”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进圈入链发展。
强力推进融圈强链,达州还将建立“双链”工作机制——以市领导为“链长”,成立工作专班,为产业链发展服务;以百亿级项目为“链主”,促进上下游、左右岸协作配套。
在达州的愿景中,未来各条产业链的形态是,有2—3家“链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由点状分布向网状联动,构建形成“链网式”产业新生态,爆发出更多的增长动力。
(四)重庆江津: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
今年以来,江津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重叠加优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闯劲干劲,全力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做深做实“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大文章,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截至今年9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1305列,到发65249标箱,累计运输货值71.2亿元;前三季度,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已签约项目52个,完成协议引资额116.2亿元……一个个亮眼的数据,见证着江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不懈努力,谱写出江津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新篇章。
如今,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东风,江津正加快打造“最适合企业落户西南总部基地的区县”,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1305列,到发65249标箱,同比增长65.6%,累计运输货值71.2亿元,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量全市领先,占全市海铁联运运输量40%。平台是衔接物流和经贸的重要载体。去年8月,“一带一路”商品展销中心在江津滨江新城万达广场运营,覆盖30多个国家的1500余个品类产品。今年1月,菜鸟天猫国际保税西南自营仓在江津综保区开仓,仓库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预计年服务贸易额超5亿元,年出货包裹数量超500万单。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江津乐享“全球购”更加便捷。江津还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叠加国际通道的带动效应,围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先进制造、大宗物资贸易、平行进口车、二手车出口整备等方向全面建设综合保税区。去年,江津综保区网内进出口总额141亿元,保税加工业务占比由2019年的10%增长到现在的48.43%,实际利用外资已达2458万美元。
9月24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先进机电装备和物流产业园项目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开工。该项目占地13.5平方公里,总投资超30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产业标准厂房、定制厂房、科创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工业互联网中心、产业配套人才公寓以及工业管廊、污水处理厂等产业配套设施。
截至目前,按照签约一批、在谈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2024年集中签约项目共26个,总投资额202.1亿元,预计实现达产总产值295.8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额41.19亿元;2024年集中开工项目共40个,总投资额151.75亿元,预计实现达产总产值237.5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额39.69亿元。
(五)45家整车企业 1600多家配套商 川渝建成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10月23日,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工作联席会在重庆召开。川渝两地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将强化战略协作和工作协同,扎实推动协同招商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拓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坚持“一盘棋”思想,通过“共招商、大招商”,两地产业协同不断深入,规模效应优势展现。
当前,川渝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队”,产值已突破1.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4%。“投资西部,首选川渝”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的普遍共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江表示,接下来,将携手重庆谋篇布局发力招商活动,整合资源共建示范园区,协同联动健全合作机制,力争为川渝两地产业能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六)成渝双城经济圈完成投资3699亿元,前9月300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今年1—9月,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69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7%,超时序进度9.7个百分点。现代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1—9月完成投资2203.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9.1%。渝昆高铁渝宜段和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线开通运营,成渝中线重庆科学城、简州等6站房初步设计获国铁集团批复,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至t3b旅客捷运系统提前实现全线轨通。现代产业项目加速实施,1—9月完成投资1166.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96%。铜梁金汇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已进入设备调试验收阶段;江津年产8gw光伏封装材料及制品项目二期一阶段2gw光伏组件厂房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眉山市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四期)开展生产线设备调试;绵阳市巨星永磁项目一期核心厂房已建成投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项目进度超前,1—9月完成投资170.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2.8%。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建完成,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启动试验线设备生产及安装工作。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及公共服务项目有序推动,1—9月完成投资158.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0%。垫江高新区(工业园区)循环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屋顶光伏安装完成,正进行智能农机厂房夹具导轨安装工程;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建设项目主体完成,正进行装饰装修工程;成都公园城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持续开展营造林抚育管护工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主体工程已完成。
2024-07-21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7-21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05-26
2022-05-18
2022-05-11
2022-05-06
2022-04-29
2022-04-22
2022-04-15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