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渝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不断深化
7月4日,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15),在位于德阳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总装下线。还没顾得上歇口气,企业在位于成都的研发中心,又开始对下一步整机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待确定后,设备将在德阳总部的实验室进行验证。
据悉,公司全重实验室的自主燃机研发人员早在2022年就搬至成都,进一步汇聚人才智力。德阳周边丰富的配套资源,则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加速g50系列自主燃机的商业化步伐。
成都与德阳采取的是“链主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模式。比如,德阳的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企业为成都的“链主”企业提供配套;德阳的三环科技、致远锂业等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成都,生产制造放在德阳,两地配合共推产业建圈强链。不只是产业,成德眉资四市正以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为抓手,推进成都都市圈协同创新。6月初,四川省菜蓝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精石智控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型企业,与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将在科技研发、项目孵化、成果对接等方面开展合作。成资协同创新中心于2020年在资阳建立,是全省首个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今年1月,其总部基地来到成都兴隆湖畔,入驻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大厦,推动资阳在更高平台共享集聚都市圈优势资源。截至6月底,共有17家企业(项目)入驻,其中4家企业在资阳落地注册。“我们计划把研发总部放在成都,生产基地落在资阳,试飞基地放到德阳,协作布局发展壮大。”精石智控董事长罗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当下,成都都市圈正围绕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3条产业带,加快打造新型显示、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等9条重点产业链,不断深化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今年规划了57个产业发展类项目,总投资2189.2亿元。年度计划开工项目15个,目前已开工13个,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双过半”目标
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上半年,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53.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6.2%,超额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今年以来,川渝两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两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切实强化项目调度和服务保障,加快推进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实施。现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上半年,101个项目完成投资1416.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0.8%。
成达万高铁全面进入桥梁架设阶段,渝昆高铁渝宜段联调联试,成渝中线高铁全线首座隧道黄连堡隧道顺利贯通,西渝高铁重点工程观面山隧道正洞掘进突破1000米,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成资线开展空载试运行、预计9月开通运营,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建成投运,川渝省际高速公路达到16条,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正式通航。川渝千亿方天然气产能基地1—6月累计产气362.7亿立方米,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全线贯通。
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项目跑出加速度。上半年,145个项目完成投资896.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67.6%,超时序进度17.6个百分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两省市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川渝合作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投产,宜宾光伏产业项目和光同程、高测一期完工,德阳经开区航空航天燃机装备高端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两江康宁重庆项目三期盖板玻璃熔炉生产线项目1台熔炉生产线完工投用,涪陵瑞浦兰钧年产30gwh电芯及pack生产基地宿舍部分主体封顶,厂房及辅助用房基础施工基本完成。文旅、开放、生态、公共服务项目顺利推进。
上半年,54个项目完成投资140.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5.4%。三星堆旅游大道主干道通车,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即将投用,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建设项目急诊楼结构完成100%。下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将会同两省市相关部门,锚定年度目标任务,高质量抓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同时结合“十五五”规划思路研究和编制工作,研究储备一批服务国家需求、支撑川渝发展的高质量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国家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三)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自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以来,行政壁垒得到有效破除,促进生产要素在四川与重庆两地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了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趋势。
川渝两省市出台的《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28条,核心要义浓缩为一句话“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为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提供全周期的保障。
谈起入驻川渝高竹新区的原因,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兰道出几个关键因素:地理位置好、新区政策好、用地用工价格更低。川渝高竹新区成立后,该公司不仅申请到重庆市科技局的5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还可以通过跨省域的一体化供电系统,就低价选择使用两省市电力。“公司生产的氮气弹簧主要供应汽车主机厂,而来自重庆的订单是主力,随着川渝高竹新区的不断发展,公司与川渝两地的客户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来自国家电网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川渝高竹新区大工业电量同比增长22.93%。售电量增长的背后,是川渝高竹新区正在快速发展的产业新势力。
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建成区面积已拓展至6.5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201户,投产企业89户。“初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产业集群,80%的企业配套重庆,60%的生产原料购于重庆,90%的产品销往重庆。”
新兴产业集群在川渝高竹新区加速形成。科技创新基地已建成孵化区,正加快建设科创服务区和配套区。新区计划依托此基地,引进四川省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低碳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团队,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北碚区:汇聚“满天星”“碚”添新动能
自“满天星”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北碚区围绕强载体、育主体、引人才、优生态、塑特色等关键,以“快马加鞭不下鞍”的奋进姿态阔步前进。目前,北碚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呈现多点支撑、全面发展、持续增长的“满天星”发展态势,各项要素齐聚、磁场效应凸显。
“满天星”行动计划第二评价期间,北碚区总收储楼宇面积33.91万平方米,新增软件企业增速97.91%,新增从业人员增速210.36%,新增中高端软件人才增速153.62%,增速均居全市前列。
“从初次接洽到敲定落户不到3个月,然后3个月完成厂房装修并投产。投产1年内,厂区又由最初的一层扩增到两层。”中科光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占阳感慨到,“公司发展速度确实快,落户园区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去年3月,中科光智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b2栋标准厂房1楼,建起了半导体封装设备国产化研发、生产中心,搭建微波等离子清洗机、真空共晶焊炉等生产线。
7月1日,全市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现场会在北碚举行。会议强调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以更大力度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作为重庆市首批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之一,北碚区高质量推进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近5年来生态圈共溢出2569项科研成果,累计孵化创新主体近1000家,培育“缙云英才”产业人才120名,引进急需紧缺型人才2800名,带动2万余名西南大学毕业生在成渝地区创业就业,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3年全市第一。
以人才为支点,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撬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杠杆”,构建起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正进一步向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迈进。
“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产业要迭代升级,必须依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北碚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满天星”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北碚区软件产业人才呈现加速汇聚之势——第二评价期间,北碚区新增从业人员增速达210.36%,新增中高端软件人才增速达153.62%,在全市名列前茅。
当前,为了进一步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北碚区持续发力,支持西南大学牵头的联合体成功入选重庆市软件人才“超级工厂”揭榜挂帅项目成员单位,高标准建设蔡家卓越工程师半岛,着力把软件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满天星”行动计划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五)沙坪坝区“满天星”行动计划加速推进,软信产业再添新动力
7月17日,沙坪坝区三季度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工作推进会举行,沙坪坝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庆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区长凌健参加会议。会议深入总结了二季度的工作成果,并明确了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标志着沙坪坝区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数据显示,沙坪坝区软信产业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季度,全区软信业务收入达到9.38亿元,同比增长36.1%;进入三季度,软信业务收入达到18.6亿元,同比增长37.14%,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新增软信企业270家,新增软件从业人员1.8万人,其中中高端软信人才1431人,同比增长高达475%,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肖庆华在会上着重强调,区级各部门、平台公司要深刻认识到“满天星”行动计划对软信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担当作为,加快软信产业招商步伐,推动企业落地投产,提高园区楼宇使用效率,实现存量盘活与增量突破。同时,要瞄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集中发布一批应用场景,形成场景开放招商的合力,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为加快构建软信产业生态,沙坪坝区在三季度累计为软信企业争取了包括工业和信息化资金、大数据产业资金等在内的各类资金超过1800万元,并新增“星耀沙磁”数字科技园、首创芯汇中心等楼宇空间20余万平方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该区还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支持万学教育等企业扩大软件人才培训规模,新增学员3000余人,留渝就业人数显著提升,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下一步,沙坪坝区将按照“坚持抓项目落地、场景开放、生态营造,全力助推软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继续加大招商力度,制定2024年招商任务清单,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链上”企业集群发展。同时,建立“部门—园区—企业”三级应用场景开放机制,发布项目供需清单,集中优势资源助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闲置楼宇利用,支持园区提档升级,争创市级“满天星”示范楼宇,助推软信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向“新”而行,合川打造成渝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川区形成“5 1”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值达5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全市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合川该以何种角色竞逐这一赛道? 先来看看惠强公司的发展轨迹。惠强公司是一家从事机械零部件研发和制造的科技型企业,专业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制品以及其他铝合金浇铸、压铸等零部件,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各种电机外壳。“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车身整体轻了一半,但因为采用了特殊材料,汽车的抗冲击能力一点都没下降。”惠强公司总经理高强告诉记者,该公司2021年入驻合川,“目前仅向赛力斯汽车供货每天就达几万套。”合川区经信委副主任唐文超告诉记者,按照功能定位并结合合川产业发展基础,该区规划以黄金组团为主、九峰组团和玉龙组团为副的“一主两副”产业园空间布局,重点围绕轻量化材料、汽车内外饰、电制动系统、电驱动系统、车路网联产业和汽车后市场打造“5 1”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150家、产值达500亿元。与此同时,为实现强链、延链、补链目标,合川紧扣长安、赛力斯整车企业供应链配套和产能布局,新引进平伟科技、建安工业等链主企业,进一步填补电驱动、动力电池、汽车纤维及复合新材料等领域空白。接下来,合川将继续提升本地企业配套能力,全力推进赛力斯汽车配套产业园建设,力争招引20家以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2024-07-21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9-08
2024-07-21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3-01-06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05-26
2022-05-18
2022-05-11
2022-05-06
2022-04-29
2022-04-22
2022-04-15
2022-04-08